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 关于机构| 政策法规| 权威论述| 专家视界| 文化发展| 文化惠民| 联系我们
     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下设全国县域经济专家委员会,中心特聘专家学者,依托国家各部委的信息资源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详细
 
当前位置:首页>>权威论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述评: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张晓松、刘铮、陈玉明、王希)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我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性战略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将带来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是一场积蓄已久的变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如何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的现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系列有关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广东佛山昭信集团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是一家以出口鞋类产品著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至今,它的旗下只剩下一家鞋厂,主营业务已经转移到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很高的LED照明产品上,带来的是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注重产量到注重效益,从单纯依赖出口到着眼国内市场……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悄然转型,既让我们看到了原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更向我们展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成效。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低水平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在不断累积。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的局面,不得不把速度看得更重一些;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三、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外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像昭信集团这样,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迫于竞争压力积极谋求转型。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也在不断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理念。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变革积蓄已久,亟待加快推进。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能源消耗过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正如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所指出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的方式没有出路。”

    环顾世界,全球经济尚未全面摆脱危机影响,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切实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在后危机时代赢得主动。

    审视自我,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转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已有良好局面,谋求更大发展。

    形势逼人,机遇难得。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即将进入“十二五”。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抓住机遇,成功转型,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崭新天地,并为下一个增长周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这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日前参加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注意到,2009年上海实现了8.2%的经济增长率,而“上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今年增长目标是8%以上。同时,上海各区县今年也将不再搞GDP排行榜。

    已经度过了金融危机最冷的冬天,上海今年又有世博会和“两个中心”建设等重大发展契机,为什么没提更高的增长目标?对此,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取更大空间。

    这位负责人的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

    “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而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都达近2亿吨的水平。长此以往,这种以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说。

    与此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为此作出贡献。目前,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自愿减排承诺。

    来自内外发展环境的压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追求的又一重要目标。

    当前,随着后危机时期的到来,各国纷纷加快发展转型步伐,酝酿调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积极抢占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

    反观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劳动力成本投入低,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使我国过去长期面临的强劲外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生态环境……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深化、发展道路的拓展、发展环境认识的提升,这些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发起一场全面的变革,势必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完待续)

     这是一场亟待突破的变革,要抓住重点,力求实效

    “经济发展方式要想真正实现转变,必须选准突破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中央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八项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加紧推进的重点工作,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把更多精力放到“调结构”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如何调整投资结构,使资金更多地进入最终需求而非中间需求环节,如何使消费增长的“慢变量”适当快一点,增加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需要下一步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则更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他认为,近期应注意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占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G时代看着跑,2G时代跟着跑,3G时代齐步跑,4G时代领先跑。”67岁的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自豪地说。

    正因为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2009年,当全球老牌通信设备商都在利润下滑、亏损、裁员甚至破产保护的困顿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中兴通讯成功抢占通信3G和4G先机,挺进全球第一方阵,全年利润同比增长40%以上。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我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当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胡鞍钢认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

    发展不能只体现为GDP数字的增长,更要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只有当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时,我国经济才能走上内需驱动的良性轨道。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民生,这样才能改变我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分偏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格局,才能改变“高增长”不能带来“高就业”的现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一场亟待突破的变革。目前,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已经确定,下一步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

    这是一场长期艰巨的变革,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一项对50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中,经济学家们选择的前五位都是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扭曲资源配置、消费需求不足、权力缺乏监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实践证明,当前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种种因素当中必须看到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背后,是资源价格体制过去长期扭曲,以及科技教育体制中缺乏支撑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制度设计;

    ——消费受到重重制约的背后,是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二元化”的城乡体制;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的背后,是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的干部政绩考评体制,以及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财税体制;

    ……

    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不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实现真正转变。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角度看是深层次体制问题。一方面要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靠深化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说。

    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长期艰巨的变革过程,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只有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经过31年的历程,我国渐进式改革已步入了深水区。资源价格、收入分配、垄断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城乡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无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难度在加大,改革更加需要增强协调性。

    “应当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措施,部署和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刘世锦说。

    他建议,在当前经济保持了稳定回升势头的有利条件下,下一步应加快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宽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领域的准入,加快部分仍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企业兼并重组。

    社会领域的改革,成为下一步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发力点。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收入分配改革不仅关系到消费的进一步扩大,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取向鲜明,国家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还要注意‘双管齐下’。一方面靠资源价格、财税体制改革从经济上促进,另一方面靠干部政绩考评、政府职能转变从政治上保证。”许光建说。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加快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而改革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也在有序推进,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中办《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已于去年10月份公布。意见和办法突出了对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风廉政、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促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作为一场深刻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光建话锋一转,“好在金融危机后各界对此达成共识,转变的突破口、着力点和动力源泉等都已明朗,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会员名: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
· “洞悉县域市场潜力—..
· 中国县域市场研究白皮..
 

版权所有: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 京ICP备09066808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1845号|

您是第

Microsoft VBScript 运行时错误 错误 '800a003e'

输入超出了文件尾

/number.asp,行 13